文章详情

天青釉汝瓷现在哪里能生产 天青釉汝瓷现在哪里能生产出来

02-10     浏览量:132

今天给各位分享天青釉汝瓷现在哪里能生产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天青釉汝瓷现在哪里能生产出来进行解释。

本文目录一览:

1、汝窑瓷器特点

2、“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天青色汝瓷有多珍贵?

3、汝瓷是哪里产的

4、北宋天青釉瓷盏,尘封千年见天日

5、汝窑的历史价值

6、汝窑天青釉盏托

汝窑瓷器特点

在众多的宋朝文化中,汝瓷文化更是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之一,汝窑瓷器也同样以精湛的工艺水平、秀美的造型风格、高雅素净的神韵让一批又一批的收藏者们为之倾倒。汝窑瓷器有以下六大特点:在其瓷器的艺术造型上以简约为主;汝窑瓷器在其整体的重量上是十分轻盈的;汝窑瓷器在其胎体断面之处接近之处产生香灰色,香灰胎是汝窑瓷器所独有的特点之一;汝窑瓷器的釉层面十分轻薄,这也是与其他瓷器最大的不同之处;汝窑瓷器的碎片化;汝窑瓷器的底色呈现出粉红色。

一、汝窑瓷器的特点:

1、在其瓷器的艺术造型上以简约为主。

在汝窑瓷器发展的三十年间,一直都秉承极简的设计理念。在其瓷器的造型上主张整体的协调性,十分追求一种浑然天成之感。因此作为收藏的我们会发现,在收藏汝瓷的过程中,几乎不会出现造型怪异,或者是轮廓十分复杂的瓷器器型。而这一点正好也是收藏者们,用来鉴别汝窑瓷器真伪的一种辨别方法,因为在宋以后瓷器,由于过度的追求瓷器的造型美,反而没有汝窑的简约之美。

2、汝窑瓷器在其整体的重量上是十分轻盈的。

汝窑瓷器自出现以来,就一直以金银器的造型风格为主,甚至有部分汝瓷的精致程度完全可以与金银器相媲美了。汝窑瓷器在整体的烧制过程中,对其瓷器的重量把控的是十分苛刻的,瓷器之间的误差也都是控制在百克左右。因此总体来看,宋汝瓷的重量要比我们所常见的一般瓷器轻许多,并且此瓷壁也是十分的轻薄光滑,光泽感十足。

3、汝窑瓷器在其胎体断面之处接近之处产生香灰色,香灰胎是汝窑瓷器所独有的特点之一。

汝窑瓷器出现香灰胎的主要原因是在于,瓷器还原烧制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了温度和湿度的变化,从而导致瓷器胎体上颜色深浅的变化,除了会出现香灰胎,还有部分汝瓷的胎底之处会呈现出火石红的颜色。

4、汝窑瓷器的釉层面十分轻薄,这也是与其他瓷器最大的不同之处。

据相关资料记载,以及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汝窑瓷器的釉层面一般在两毫米到三毫米之间,即使是大件的汝窑瓷器,其底部的釉层面也不过才五毫米左右,并且不会超过这一上限。这一特征的出现,同样成为了收藏者们鉴别汝窑瓷器真伪的关键因素。

5、汝窑瓷器的碎片化。

总的来说,汝窑瓷器的开片分为有规则和无规则。其中规则化指的就是瓷器的冰裂化,如果是圆形的冰裂片可以叫作雪花片,如果是半圆形的冰裂化可以叫作蟹脚纹。而不规则化则指的就瓷片的细碎化,这类瓷器几乎不会出现大开片的现象,十分容易将两者分别开来。

6、汝窑瓷器的底色呈现出粉红色。

在收藏汝器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在其底部会出现类似红色的胎色,这是一种十分特别的烧制方法。如果在其烧制的过程中,温度过高或者是过低都不足以形成底部的粉红色,这也因此成为了汝瓷的特别之处。

二、汝窑瓷器的定义:

汝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因窑址位于宋时河南汝州境内而得名,今河南省汝州市张公巷和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均发现汝窑烧造。汝瓷位居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首,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汝窑是中华传统制瓷著名瓷种之一,中国北宋、南宋、明朝时期皇家主要代表瓷器。

汝瓷造型古朴大方,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之美妙,土质细润,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磬,明亮而不刺目。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可与商彝周鼎比贵。

1952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发展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窑生产”。经过上百次实验和研究,1958年烧制出第一批豆绿釉工艺品,1983年8月汝窑天蓝釉经过专家鉴定,均达到明代汝窑水平。从此,汝瓷成了汝州市人的一张名片。

三、汝窑瓷器的形态特征

1、特征

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宋代文化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汝瓷文化又是宋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其工艺精巧,造型秀美,釉面蕴润,高雅素净的丰韵而独具风采,在我国青瓷发展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重要标志。

明代的曹昭在《格古要论》里这样说:“汝窑器,出北地,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脉滋媚,薄甚亦难得。”这说出了汝窑的一些基本特征。

2、造型

汝窑瓷器造型有盘、碗、瓶、洗、尊、盏托、水仙盆等。其中瓶的变化较为丰富,有纸槌瓶、玉壶春瓶、胆瓶等多种。汝窑器有瓶、尊、盏托、碗、盘、洗、奁、水仙盆等日用器,少数还有堆花、印花等装饰,底部更有青花年号款,多是用刀笔刻画,和印花、模印等工艺。如:天青花草纹鹅颈瓶、粉青履莲盏托、天青莲花瓣深腹盂、天青牡丹花龙纹钵、莲花纹钵、辐射纹荷叶器座、辐射纹敛口花钵(藏河南),暗花双鱼盘(藏英国)。另外,在传世品的个别器物上还出现有文字。如:“奉华”二字多见于尊、瓶、碟之上。“蔡丙”、“宁”则是见于小碟与洗上。文字虽不是装饰,但仍提高了对器物的鉴赏意趣,其中“奉华”应是宋奉华宫的专用物。器形又分裹足、平底、三足、凹足、葵口、窄板沿和宽板沿诸种。盘分有裹足、凹足、平底、直口和荷花口数种。还有三足洗、弦纹尊(奁)、套盒、尊、方壶、圆壶等,还有为数不多的莲花器座、荷叶器座、镂孔器、鸟、龙等瓷塑工艺品。也用花、鸟、虫、鱼装饰来满足皇亲贵族们的闲情逸趣。

3、胎釉

汝窑瓷器胎均为灰白色,深浅有别,都与燃烧后的香灰相似,故俗称“香灰胎”这是鉴定汝窑瓷器的要点之一。

汝窑瓷釉基本色调是一种淡淡的天青色,俗称“鸭蛋壳青色”,釉层不厚,随造型的转折变化,呈现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釉面开裂纹片,多为错落有致的极细纹片,俗称为“蝉翼纹”。

汝瓷胎质细腻,胎土中含有微量铜,迎光照看,微见红色,胎色灰中略带着黄色,俗称“香灰胎”,多见汝州蟒川严和店、大峪东沟,汝州文庙、清凉寺等窑址;汝州张公巷汝窑器,胎呈灰白色,比其他窑口的胎色稍白,是北宋官窑的主要特征。

汝瓷为宫廷垄断,制器不计成本,以玛瑙入釉,釉色呈天青、粉青、天蓝色较多,也有豆绿、青绿、月白、桔皮纹等釉色,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有明显酥油感觉,釉稍透亮,多呈乳浊或结晶状。用放大镜观察,可见到釉下寥若晨星的稀疏气泡,釉面抚之如绢,温润古朴,光亮莹润,釉如堆脂,素静典雅、色泽滋润纯正、纹片晶莹多变为主要特征。视之如碧峰翠色,有似玉非玉之美。釉中多布红晕,有的如晨日出海,有的似夕阳晚霞,有的似雨过天晴,有的如长虹悬空,世称“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汝州张公巷汝瓷,釉呈天青、粉青,釉色滋润,手感如玉。有青如天 、面如玉、晨星稀的典型特征。

4、支钉

宋代宫廷用汝窑器物一般均采用满釉支烧,为了避免窑炉内杂质的污染,需用匣钵装好,并将器物用垫圈和支钉垫起,防止与匣钵粘连。高濂的《遵生八笺》说汝窑“底有芝麻细小挣针”。在器物底部可见细如芝麻状的支钉痕三、五、七个,六个支钉的很少,痕迹很浅,大小如粟米。张公巷的器物呈圆形支钉。蟒川严和店、大峪东沟一带汝窑器多无支钉痕,个别碗、套盒、凹足钵、洗、器盖等用垫饼支烧工艺。

5、仿品

后世仿汝窑者始于宣德官窑,署有宣德官窑款,其釉色较宋汝透亮,纹片较宋汝密而规整,且釉面具有宣德特有的橘皮纹。清雍正唐英时再度仿汝窑,多数仿宋汝的天青色,纹片多为蝉翼纹,少有大纹片和无纹片的。唐英时的仿品鉴别时也很容易,因为宋汝为无光釉,清仿品则釉面透亮,所有仿品均隐现一圈蓝色。再者雍正仿品不是仿古作伪,仅是仿其釉色,有些造型则属清代特有,且御窑厂产品多书六字或四字本朝青花篆款,更为鉴定提供了方便。

6、开片纹

汝瓷开片堪称一绝,开片的形成,开始时是器物于高温焙烧下产生的一种釉表缺陷,行话叫“崩釉”。汝窑的艺术匠师将这种难以控制的、千变万化的釉病,通过人为地操作转换为一种自然美妙的装饰,而且控制的恰到好处,可谓巧夺天工的绝活。釉面开片较细密,多呈斜裂开片,深浅相互交织叠错,像是银光闪闪的片片鱼鳞,或呈蝉翼纹状,给人以排列有序的层次感。釉中细小沙眼呈鱼子纹、芝麻花和蟹爪纹。并有典型的桔皮釉、冰片釉、茶叶沫,部分柳条纹状的开片是因手拉坯辘轳旋转时,使泥料排列结构朝一定方向而形成的现象。

四、汝窑瓷器的工艺特色

汝窑天青釉弦纹樽 ,此樽仿汉代铜樽造型,器形规整,仿古逼真,釉色莹润光洁,浓淡对比自然。瓷樽始于宋,汝窑、定窑、龙泉窑均有烧造,是陈设用品。所见传世宋代汝窑天青釉弦纹樽只有两件,除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件以外,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亦收藏一件。

汝窑烧制的汝瓷因为其绝妙的色泽、独特艺术价值,深得帝王欢心,有“宋瓷之冠”的美誉。汝窑又与同期官窑(河南开封)、哥窑(浙江龙泉)、钧窑(河南禹县)、定窑(河北曲阳)合称“宋代五大名窑”,位居五大名窑之首。

汝窑以传承艺术为己任,采用传统手工制作陶瓷方法,制作一个陶瓷的工序高达十三道,包括淘泥、摞泥、拉坯、印坯、修坯、捺水、画坯、上釉、烧窑、成瓷、成瓷缺陷的修补,做工精细,设计唯美、承艺汝瓷以“釉色层”领先,器型古朴典雅得当,光润有度,由于汝瓷釉层厚,常有开片如鱼鳞、蝉翼状,久用之后茶色会着附于裂纹处,形成不规则的变换交错的花纹,故而手感润滑如脂,似玉非玉之美。

宋人欧阳修在《归田集》中对汝窑的论述:汝窑瓷真正最美的就是釉,不是天青色,而是粉翠,也就是今所说的翠青色。而汝瓷真正的瓷色是半瓷化作的,玻化不明显,器身不透光亮,因此不排除后人把珍品当作“陶”而丢弃,故存世甚稀。而《清波杂志》里宋人周辉对汝窑的精述,汝瓷以釉取胜,当代青瓷不能同比,真品釉色青中泛滥、纯净、温润,釉面隐现出一种柔和含蓄的光泽,它既不同钧瓷的乳光,也不同哥窑的脂光,而是一种类似古玉般内蕴的光泽。当时汝瓷是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现从文献可知,汝瓷也可民用,绝非“严禁民用”之说。对自藏汝窑瓷及由此对整个汝窑作较全面简述的则是明代学者高濂的《燕闲清赏笺》中提及,“汝窑,余尝见之,实为玛瑙末入釉,汁水莹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隐若蟹爪,其釉色有天青、粉青,还有葱绿和天蓝等。粉青为上,天蓝弥足珍贵。有"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称誉,釉面可视碧玉,也不为过。所有历代青瓷应以汝窑为冠。”

五、史料记载

1、南宋

南宋叶寘《坦斋笔衡》说:“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说明汝窑在接受宫廷的任务,烧造汝官窑器,使北方青瓷的技术成为全国之冠。在制瓷工艺上开创了香灰色胎,超过了以前南方所有的青瓷,在烧成工艺上,采用满釉支烧的方法烧成的支钉痕,其细小而规整的程度绝无仅有,汝窑主要依靠釉中所含少量铁份,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纯正的天青色,使汝窑釉面开裂纹片成为一种装饰,使在烧成过程中无意识的缺陷(由于胎、釉膨胀系数不一致而产生的缺陷)变成了有意识的装饰。

由上可知,汝窑采用了南方越窑的釉色,同时又吸收定窑的印花技术,创造了印花青瓷的特殊风格,南宋周辉《清波杂志》云:“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釉,”汝窑产品土质细腻,胎骨坚硬,釉色润泽,釉中含玛瑙末,产生特殊色泽,其色有卵白、天青、粉青、豆青、虾青、虾青中往往微带黄色,还有葱绿和天蓝等。尤以天青为贵,粉青为上,天蓝弥足珍贵,有“雨过天青云破处”之称誉。釉屋莹厚,有如堆脂,视如碧玉,扣声如馨,釉面有蟹爪纹、鱼子纹和芝麻花。

2、明代

明代学者高濂在其《燕闲清赏笺》中对自藏汝瓷和由此对整个汝瓷进行了评价:"汝窑,余尝见之,其色卵白,汁水莹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针,余藏一蒲芦大壶,圆底,光若僧首,圆处密排挣针数十,上如吹埙收起,咀若笔帽,仅二寸,直塑向天,壶口径四寸许,上加罩盖,腹大经尺,制亦奇矣,又见碟子大小数杖,圆浅瓮腹,磬口、釉足,底有细钉,以官窑较之,质制滋润"。

3、清代

清代学者梁同书在其《古窑器考》一书中的记载:"汝窑,宋时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建青器窑,屑玛瑙为釉,如哥而深,微带黄,有似卵白,真所谓淡青色也。汁水莹厚如堆脂。……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钉,土脉质制较官窑尤滋润。薄者难得。时唐即耀诸州悉有窑,而以汝为冠。"

六、汝窑的釉色

1、青如天

汝官窑天青釉色为主。但在不同的光照下和不同的角度观察,颜色会有不同的变化。平常体会,在明媚的光照下,颜色会青中泛黄,恰似雨过天晴后,云开雾散时,澄清的蓝空上泛起的金色阳光。而在光线暗淡的地方,颜色又是青中偏蓝,犹如清彻的湖水。究其原因,是汝瓷玛瑙入釉而致使釉面产生的不同角度的斜开片和寥若晨星,大小不一的气泡对光照的不同反射而产生的不同效果。

2、面如玉

关键是半乳浊状的结晶釉,这种结晶釉对色与光极敏感,青绿釉却能从内反射出红晕。釉子稍厚处,如凝脂般将青翠固化,又如腊滴微趟,将玛瑙融化之后而又将其垂固。釉子稍薄处,如少女羞涩面现昏红,又如晨曦微露,将薄云微微染红。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有明显酥油感觉。汝瓷釉面的光泽,不如官、哥瓷晶莹,更逊于龙泉青瓷,与同为贡御性质并亦为出土的定瓷、龙泉瓷标本作比较,汝釉的光泽度,大抵只及后者三分之一略强。这说明,玛瑙入釉,致汝釉的玻化程度及釉质的抗腐蚀性均有所下降。

反过来则说明,缺乏明显玻璃质感,是玛瑙为釉的一个重要特征; 釉质肥厚莹润若堆脂,釉面因施釉不匀、显高低不平、久平整,并有少量气泡和缩釉现象, 蝉翼纹: 用"蝉翼纹"来形容汝官釉面的开片最为形象。前人用"蟹爪纹"来形容,这里有二种说法。其一"汁中棕眼隐若蟹爪",是说釉面上因气泡破裂而产生的棕眼犹如螃蟹走过沙滩而留下的蟹爪印。其二是形容瓷器表面开片的长短无序,呈不规则交错犹如蟹爪。笔者看法:所谓"蟹爪纹"是在瓷器开片的一条主纹上,另生出一条次纹,形成一个"Y"型(蟹爪),然后在次纹的一边又生出一条次次纹,形成又一个小一点的"y"型(蟹爪),......就像一棵树主干生出大枝,大枝生出中枝,中枝生出小枝,小枝生出小小枝一样。其实中国画技法中创始于宋初的枯树画法的一种方法,就叫做蟹爪技法。用蟹爪技法来解释瓷器开片的主次、走向,最简单不过了。不过用蟹爪纹来形容汝官釉面开片却有不足,因为它只形容了开片的主次及走向,却无法形容汝官釉面中的斜开片。因而有人在考虑这方面时就用"鱼鳞纹"或者"冰裂纹"来形容。因此用"蟹爪纹"、"鱼鳞纹"、"冰裂纹"来解释汝官釉面的开片都是只抓住了一点而没有顾及其余。而蝉翼纹既包含了蟹爪纹又包含了鱼鳞纹或冰裂纹,是形容汝官釉面的最形象比喻。蟹爪纹,形容瓷。器开片的主次、走向

3、晨星稀

汝窑器釉厚,釉中有少量气泡,古人称为“寥若晨星”,在光照下时隐时现,似晨星闪烁,汝窑瓷片的断面,肉眼可见一些稀疏的气泡嵌在釉层的中、下方。用放大镜于釉面上观察,中层的这些气泡,于釉层内呈稀疏的星辰状,大的如星斗。但是,蕴藏在釉层最底下的另一部分气泡,从釉面上则很难透见。汝瓷在其胎体的釉层间,有一排肉眼可见的大小气泡,这类同宋龙泉、南宋官窑等青瓷体系釉内气泡排列有异的景象,属玛瑙釉为釉的又一特征。同时表明,玛瑙的粘度很强,以致釉内与胎体中的空气,在烧制过程中无法正常溢出,较多的被封闭在釉的下层;芝麻支钉釉满足:。高濂的《遵生八笺》说汝窑“底有芝麻细小挣针”。在器物底部可见细如芝麻状的支钉痕,痕迹很浅,大小如粟米,汝窑是钉痕大部分如芝麻粒那么大,这是其它瓷窑所少有的。

棕眼:釉面的气泡在窑中焙烧时爆破后未经弥合而自然形成的小孔。

4、蝉翼纹

蝉翼纹是指在汝瓷釉面上的开片纹细如蝉翼。

对汝瓷的开片有各种形容,如蟹爪纹,冰裂纹,蝉翼纹,鱼子纹等,但我觉得用蝉翼纹来形容是恰如其分。而汝瓷釉中多布红晕,有的如晨曰出海,有的似夕阳晚霞,有的似雨过天青,有的如长虹悬空,都是一些美丽的形象比喻,有点夸张。说到底就是釉面中泛起的红斑块显露在青色的釉面上,好像鱼子飘浮在水面上,仅此而已,我甚至觉得,这是汝瓷的缺陷。不过对汝瓷来说,又多了一个非典型特征。

值得一提的是:“有铜骨无纹者”为珍品、上品,非判断是否属汝窑之标准。

七、宋代五大名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说,始见于明代皇室收藏目录《宣德鼎彝谱》:“内库所藏汝、官、哥、钧、定名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

清代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说:“吾华制瓷可分三大时期:曰宋,曰明、曰清。宋最有名之有五,所谓柴、汝、官、哥、定是也。更有钧窑,亦甚可贵。”由于柴窑未发现窑址,又无实物,因此通常将钧窑列入,与汝、官、哥、定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

由于汝瓷绝大部分都是在国家级别的展览馆中个人收藏,收藏的几率基本上为零,市场上能碰见的基本上基本都是“雷”,因此不推荐去做,初学者好朋友或是期待多看书,多看看历史博物馆实体,会对观察力有较大的作用!汝瓷造型设计古色古香大气,以珍贵玛瑙石为釉,颜色与众不同,有“玛瑙石为釉古流传”的称赞。随光变幻莫测,观其口袋黑白,宛如“云开日出云破处”,“千峰清波绿阴来”之美好,土层细润,压坯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磬,光亮而不刺目。

器表呈蝉翼纹细微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性,被天下人称作“似玉、非玉、而胜玉”。宋、元、明、清至今,皇宫汝瓷用具,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1952年,周总理国家总理标示“发展趋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修复汝窑生产制造”。历经上千次试验和分析,1958年烧造出第一批豆绿釉艺术品,1983年8月汝窑天蓝釉通过专家鉴定,均做到和超出宋朝汝窑水准。此后,汝瓷变成汝州市人一张个人名片。

宋汝不但有着很高的升值空间,而且还是各代藏友追求完美的总体目标,不要说整器了,就算一块汝窑瓷砖都很难得,那样评定汝窑陶器的真假就成了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从汝瓷的器型,色调,尺寸,衰老印痕,外部经济转变等办法明确汝瓷的真假。汝瓷是专指宋朝产于汝州汝官窑的古瓷器,而那时候汝官窑之外的窑口烧造的汝瓷通称为类汝陶器,宋朝之后各时期均有效仿汝瓷烧造,所有称之为仿汝釉瓷器。

汝瓷是哪里产的

汝瓷产自河南省汝州市。汝窑的天青釉瓷,釉中含有玛瑙,色泽青翠华滋,釉汁肥润莹亮,有如堆脂,视如碧玉,扣声如馨,质感甚佳,有似玉非玉而胜似玉之说,色泽素雅自然,有雨过天青云破处之誉。

汝瓷:

汝瓷是宋代“汝、官、钧、哥、定”五大名瓷之一,因产于汝州而得名,在中国陶瓷史上有“汝窑为魁”之誉。北宋后期,汝窑被皇室垄断,专为宫廷烧造瓷器,即“汝官瓷”,简称汝瓷。汝瓷,为宋代汝窑烧制的青瓷统称。汝窑创烧于北宋晚期,为宫廷御用瓷器。

北宋天青釉瓷盏,尘封千年见天日

宝丰县清凉寺汝窑博物馆内展出一件北宋晚期汝窑天青釉瓷盏托,它是在清凉寺汝官窑遗址上出土的

纵有万贯不如汝瓷一片。汝瓷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美妙,温润古朴。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称。清代名画《雍正十二美人图之博古幽思》中就有汝窑水仙盆、三足洗和盏托

汝瓷是我国宋代“汝、官、钧、哥、定”五大名瓷之一。名瓷之首,汝窑为魁。汝窑的工匠,以名贵的玛瑙入釉,烧成了具有“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典型特色的汝瓷。在清凉寺汝官窑遗址上出土了一块巨大玛瑙石,十分罕见

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村。宝丰县在宋时属汝州,故名汝窑。汝窑有两部分,其一于北宋后期被官府选为宫廷烧御用瓷器。釉滋润,天青色,薄胎,底有细小支钉痕。宋人评青瓷以汝窑为首位, 明清两代品评宋代五大名窑时, 也列汝窑为第一。清凉寺官窑遗址从1987年开始考古试掘;2001年,汝官窑遗址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后,发掘面积达2475平方米,揭露出保存完好的窑炉9座

汝窑开窑时间前后只有二十年,由于烧造时间短暂,传世亦不多。在南宋时,汝窑瓷器已经非常稀有。这是出土的汝窑天青釉莲花式香薰瓷炉l3l6q66z577

汝窑的历史价值

汝窑,北宋五大名窑之首。是中国传统制瓷著名工艺之一。因产于汝州得名。汝窑又是宋代伟满足宫廷特殊需求而设立的窑厂,又称汝官窑,自北宋以来就是品鉴家竟相珍藏的对象。

汝窑的由来:

汝州历史悠久,资源丰富,隋文帝开皇初置临汝为伊州,炀帝大业初始改为汝州《汝州之名从此始》。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伊州 ,领承休、梁、郏城三县,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以废鲁州之鲁山县来属。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改伊州为汝州,领梁、郏城、鲁山三县。证圣元年《公元695年》置武兴县。先天年《公元712年》在令临汝镇置临汝县。到贞元八年《公元792年》又以梁县西界二乡补充之,并移治于石壕驿。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以仙州之叶县来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以许州之襄城来属。改汝州为临汝郡,属河南道,领梁县、叶县、襄城、郏城、鲁山、龙兴(今宝丰)、临汝七县。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为汝州。

五代时,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废临汝县《变为镇》,划归梁县。

宋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升为陆海军节度,属京西北路,领梁、襄城、叶、鲁山、宝丰《原叫过武兴、龙兴》五县《郏县于崇宁四年,即公元1105年划归颍昌府》。到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汝州被金占领。

金废军事建制,州、县仍隶河南路,汝州仍领梁、郏城、鲁山、宝丰四县。

从盛唐时期,汝州所辖临汝、郏县、宝丰、鲁山等地有着丰富的陶土和茂密的树林,从蟒川坡上的严和店到东南的罗圈、桃沟、清凉寺直到鲁山断店,方圆百里之遥,大量的方解石、钾钠长石、长石砂岩、叶腊石、莹石、硬质高岭土,软质高岭土、石英等主要原料分布地域较广,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这里的陶瓷生产提供了便利条件(从汝州城北的唐代墓中,曾出土一件残破的天蓝釉汝瓷碗,属晚唐时期产品。1988年9月于鲁山县段店古窑址,亦发现残破天蓝釉汝瓷缸,属唐代早期产品)。勤劳智慧的汝州人民在用泥巴制作陶器生活器皿时,由于火候过高烧造出了不同于以往的陶器产品,表面光滑细腻,色彩迷人,为世上少见。激发了汝州制陶艺人们的聪慧技能,在不断的摸索和改进中,使这一发现愈来愈成熟。

物产丰富的汝州本是商贾集聚之地,文化积淀由来已久,贞观盛世使汝州经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汝州陶器的发展促进了陶瓷业的兴盛,从汝州瓷业的兴盛说明汝州早在远古时代,造瓷工艺已较先进。

汝瓷在我国宋代已位居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之首,产于河南临汝,隋炀帝大业初年(即公元605 年),置临汝为汝州,“汝瓷”因此而得名。

汝瓷始烧于唐朝中期,盛名于北宋,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北宋后期宋金战乱不息,兴盛前后不过二十余年,所以弥足珍贵。汝瓷传世品稀少,全世界现仅存65件,分别存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台北故宫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达维德爵士基金会7件,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馆、美国克利夫芝和圣路易等知名博物馆和私人典藏约10余件。

汝瓷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美妙,温润古朴。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称。北宋时汝瓷器表常刻“奉华”二字,京畿大臣蔡京曾刻姓氏“蔡字”以作荣记。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被称之为“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据古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推论:“从宋微宗崇宁五年,上溯到哲宗元祐元年,是汝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北宋皇室,不惜工本,命汝州造青瓷,是因定州白瓷有芒,统治者认为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汝瓷自此选为皇室御用珍品,亦称汝官瓷。

北宋时间,北方烧造青瓷中心在汝州(时属直隶州即现今的汝州市),当时(公元1102—1127年)汝州辖管郏县、龙兴县(现今宝丰县)、鲁山县、汝阳县(伊阳)、叶县、襄县等地(据《中国美术史》记载)。汝州四方烧造青瓷器的古窑遗址很多,形成“汝河两岸百里景观,处处炉火连天”的繁荣景象。南北两大瓷区;北区从北汝河北岸汝州市区张公巷、文庙,大峪乡的东沟、陈家庄至黄窑到临汝镇的坡池;二是以北汝河南岸的严和店起沿东南方向延伸至罗圈、桃木沟和清凉寺、梁洼,直至段店,方圆300多平方公里、上千座窑炉。鼎盛时窑炉达到了300多处,影响扩及到内乡、宜阳、新安及黄河以北等地,是汝窑生产历史上的昌盛时期。

汝州东北方烧造的是稍有花纹装饰的青瓷,釉色极润泽而带葱绿是早期的产品;南方烧造的,多有印花或刻花的装饰,隐隐浮现在透明的艾绿釉之下,但制作时代可能晚到南宋;市区出土的大多是汝窑新窑器,多为天青色汝官瓷。汝瓷还生产有天目瓷、白瓷、花瓷及茶色釉瓷等。

唐代,汝州所辖临汝、宝丰、鲁山等地有着丰富的陶土和茂密的树林,大量的方解石、钾钠长石、长石砂岩、叶腊石、莹石、硬质高岭土,软质高岭土、石英等主要原料分布地域较广,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汝瓷生产提供了便利条件(从汝州城北的唐代墓中,曾出土一件残破的天蓝釉汝瓷碗,属晚唐时期产品。1988年9月于鲁山县段店古窑址,亦发现残破天蓝釉汝瓷缸,属唐代早期产品)。北宋时期官府在汝州设窑场,其产品称之为“汝窑”。“汝窑”出现的时期在越窑衰败之后,产品主要供宫中御用,御拣退之件,方许出卖,近尤难得。汝窑胎质细润,多数象点燃过的香灰色。透过釉底处微微带些粉色,不同于同时期的其他青瓷,风格独特,呈现一种淡淡的天青色,有的稍深,有的稍淡,但离不开天青这个基本色调。汝瓷釉汁莹润,多豆青、粉青、月白、葱绿等。通体有细片,底有芝麻细小支钉,是支烧的痕迹。现存故宫博物院的“汝窑弦纹尊(奁)、洗”,是古陶瓷中罕见的珍品。

宋·周辉《清波杂志》、陆游《老学庵笔记》、周密《武林旧事》、杜绾《石谱》、欧阳修《归田集》、明·曹昭《格古要论》、《正德汝州志》等书,曾记载有汝瓷的始况。“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油(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宋人叶寘《坦斋笔衡》清说郛本,曾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的赞语。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宋室南迁,由于长期兵灾战祸,汝窑被毁,技艺失传。虽然元、明、清历代民间窑场仍然不断烧制,但因种种原因,均未成功。民国27年到30年(1938至1941年),资本家李绍初曾在汝州蟒川严和店汝窑旧址建窑试仿汝瓷,亦未成功。原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冯先铭说:“汝窑釉色最难仿,比定、钧、耀等窑难度大的多,不易仿制,因此传世制品根本无乱真之作。”正如清道光年间,督学孙灏诗云:“青瓷上选无雕饰,不是元家始博殖。名王作贡绍兴年,瓶盏炉球动颜色。官哥配汝非汝俦,声价当时压定州。皿虫为盅物之蠹,人巧久绝天难留。金盘玉碗世称宝,翻从泥土求精好。窑空烟冷其奈何,野煤春生古原草。”诗人对汝瓷作了高度评价,但也表达了他对汝瓷失传的感慨之情。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叶喆民为汝窑题诗两首:

漫道汝钧不可分,神前神后地毘邻。

天青釉色虽相近,各有千秋自超群。

亦见青瓷似窑州,花纹釉质岂同论。

历来名窑多品种,独具风格无比伦。

2002年3月30日,《中国陶瓷——汝窑瓷器》特种邮票首发式将在我市举行。为让读者更多地了解汝瓷的历史、特点、现状等,本版今明两天特刊出两篇相关文章——《汝瓷史话》、《古瓷新花放异彩》,请读者关注。

中国自古就以陶瓷工艺名扬于世,在英语中China(中国)的原意就是瓷器。名列宋代五大名瓷的汝瓷,因产自汝州而得名,其创烧、形成与发展几起几落,历时数百年,博采众家之长,荟萃陶艺精华,在我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特别是汝瓷瑰宝——汝官瓷,作为宋代宫廷用品,自公元1086年到公元1106年,仅短短20年间昙花一现,便消隐于战乱的尘烟。因为是御用品,不得流传民间;又因其以玛瑙为釉,在特定的光线下七彩纷呈,灿若星辰,被认为阳刚之气太盛,帝王公卿也不敢用它陪葬,更使之成为稀世之珍。当今世界上藏有宋代汝瓷的博物馆不足10家,藏品不到70件,遂有“家有万贯,不如汝瓷一件”之说。1992年秋,一件直径仅为8厘米的宋汝窑盘在纽约拍卖,成交价高达154万美元。在香港的一次拍卖会上,一件宋汝窑三牺尊又以5000万元港币的身价物易其主!

价值连城的汝瓷国宝,在源远流长的中华陶瓷文化史上,又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呢﹖

悠久的历史 丰厚的物华

中国名瓷“汝、钧、官、哥、定”,河南有其三。汝瓷出自平顶山。就目前的考证看,陶瓷古窑址在现今平顶山所辖的汝州、鲁山、宝丰、郏县及洛阳的汝阳南北150多公里内广有分布,大致分为两个自然区和6个生产区。

汝河东南区包括“严和店汝窑区”、“大营清凉寺汝窑区”和“段店、梁洼汝窑区”。其中严和店区目前已发现26个古汝窑场,产品以汝瓷豆绿釉刻印花为主,也有大量的天蓝釉、天青釉、月白釉、黑釉、花釉、棕红釉、挂彩和白釉等。遗物丰厚,器皿多样,为宋代汝窑早期遗址。

段店、梁洼遗址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主要产品有缸、罐、壶、瓶、腰鼓等民用瓷。花釉具多,胎如坚石,釉质细润,蓝如宝石,云絮飘动,观之赏心悦目,史称花瓷,又曰“唐钧”,是集观赏性和实用性于一身的工艺品。唐代烧造花瓷的窑址迄今只发现五处,四处在河南,其中两处在平顶山。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件黑釉蓝斑腰鼓和一件黑釉斑点壶,已被有关专家根据唐代《羯鼓录》中有关记载和对段店窑址出土物的调查,证实为“鲁山花瓷”。这一区域以鲁山段店为中心,接连白象店和桃花店,与梁洼明清时期兴起的汝窑相呼应,经历了唐、宋、元、明、清各朝代,集生产工艺、产品开发、烧成技术、经营管理之大成,鼎盛时商贾云集,对后期汝窑的兴起和我国陶瓷技术的开发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促进作用。

汝河东南区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宝丰大营清凉寺汝窑遗址(宝丰曾为汝州地域)。该窑址北距汝州25公里,总面积110万平方米,瓷片和窑具堆积如丘,窑址毗邻交错,遗物丰厚,既有汝瓷,又有钧瓷、唐三彩、河南黑釉天目瓷、白地黑花瓷等。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87年考古试掘,就发现了窑炉、作坊、灰坑等遗迹。在一个小窑藏坑内,一次出土较完整的各类瓷器20余件,其中汝窑天青釉盘口折肩瓶、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天青釉汝瓷盘,粉青釉刻莲花茶盏等,均为汝瓷传世佳品。其色青翠如脂,润泽似玉,细碎的冰裂纹薄如蝉翼,晶莹剔透,被认定为汝瓷传世珍品。此次开掘揭开了汝官窑口之谜研究的序幕,被国内外专家称为陶瓷考古史上的重大突破。

为进一步探寻汝官窑所在地,1988年秋和1989年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清凉寺窑址又进行了两次发掘,共出土各类完整可复原的瓷器和窑具两千余件,其中的窑藏品与传世汝官瓷对照,胎釉完全一致。1999年,该所在清凉寺居民住宅便道上再次进行试掘,收获汝官瓷片上千片。2000年6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该所对这一遗址进行了第六次发掘,在475平方米的区域内,清理出汝官窑炉15座,作坊2处,大型澄泥池2个,釉料坑2个,灰坑22个,还有一眼水井和大批形状比较完整、品种比较丰富的汝官窑瓷器和匣钵、垫饼、垫圈、支烧等烧具。同时出土的一枚“元丰通宝”,为汝官瓷的历史上限提供了重要依据。同年10月18日,省文物管理局、宝丰县人民政府在清凉寺召开了汝官窑遗址考古新发现“专家研讨会”和“新闻发布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物局、中国考古学会、中国古陶瓷研究会近20名专家出席了这次会议,专家们高度赞扬了清凉寺汝官窑遗址的发掘成果,认为该成果对于进一步研究中国陶瓷史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神秘的土地 稀世的珍藏

1978年冬季的一天,汝州市纸坊乡阎村的几个村民无意中挖出几件陶器。其中一件就是如今珍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彩陶缸——《鹳鱼石斧图》。经碳十四测定,这件国宝为原始社会仰韶文化时期的产物,距今已有6000年之遥。

位于郏县西北10公里的黄道汝窑生产区,早在唐代中叶,就盛产瓷器。窑址分布于黄道村东的马蹄河畔,总面积10500平方米,文化层厚达3米。产品主要有白、黑、青、月白、天蓝、紫红等釉色。有的碗、罐上还绘有花草图案,写着“风花雪月”、“春夏秋冬”等字样,釉色浑厚质朴,光彩夺目,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都有黄道窑的花釉白斑罐。黄道窑的产品常以白斑花釉、黑釉、黄褐釉、天蓝釉、及茶沫釉上饰以天蓝或月白斑点,窑变出多种色彩,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钧窑工艺开辟了先河。而位于郏县西北15公里处的谒主沟汝窑遗址,是一处宋、金、元时期的古窑址,总面积约18000平方米,产品多为民间用品,釉色有天青、天蓝、月白等,同时兼烧钧瓷釉色,如玫瑰红、葛花紫、龙肝、马肺、雨后红霞等。这里的山岭上到处都是优质的制瓷原料高岭土和釉料,至今禹州钧窑还来此购料。全国著名陶瓷专家叶喆先生有诗曰:“漫道汝钧不可分,神前神垕地昆邻,天青釉色虽相近,各有千秋自超群。”

汝河东北自然区另外两个生产区,一处位于大峪乡嵩箕山脉西侧。东侧便是禹州神垕镇,是生产钧瓷的重要基地。此地有72座汝瓷窑之称,已被文物部门发掘的窑场就有14个。产品主要是生活用瓷、文具、工艺品等。造型精致,光素无纹较多,釉色天蓝、天青为主,清雅庄重,汁水莹泽,釉面呈细碎冰裂纹,产品曾在开封宋宫遗址多次被发现。另一处位于汝州市内及郊区,这一带发现遗址8处,出土的古瓷片,有豆绿刻印花和天青、天蓝、月白等釉色。2000年5月,省文物局在汝州市中大街和张公巷的交汇处开沟发掘,出土了大量匣体钵片,其中两件保存完好。同时出土了大量独特的青釉瓷片,和清凉寺的天青釉汝官瓷完全一样。其色清雅莹润,釉呈冰裂纹薄如蝉翼,多为餐具、茶具、酒具、文具、工艺品。工艺考究,薄釉薄胎。一起出土的还有古钱币和粉碎的玛瑙釉料、刻花用的玻璃棒、雕塑用的骨器,素烧过的坯片等。

2001年6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张公巷进行第二次挖掘,掘面40平方米,发现大量素烧胎片,除个别胎片能看出底部形状为传世水仙盆外,其他多不能辨别器型。出品胎片厚薄均匀,制作精细,不但继承了清凉寺汝窑的卷足支烧工艺,且有所发展,足部直、窄、矮和宋代其他瓷都不一样,匣钵种类繁多,桶式、碗式、盘式等应有尽有,底部和口沿儿涂有碱土。经过对出土釉料的试烧,成色和发掘出的瓷片一致,烧成温度在1250摄氏度,和史书记载汝官瓷烧造工艺相符。

2005年5月,一户居民在汝州市张公巷发现一层独特的物质瓷片,面积约40平方米,经汝瓷专家李廷怀试烧,各界考古学家认定为北宋官窑。该址出土的瓷片与张公巷的瓷片样品,从釉色和冰裂纹及器皿制作的精美程度看,与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存的碗奁极相似。同年10月,中国古陶瓷研究会2001年汝州年会暨汝瓷国际学术研究会在汝州召开,专家根据对宝丰清凉寺和汝州文庙、张公巷出土瓷片的科学测试,断定汝州可作为汝官瓷新窑器目标考查发掘地。

汝窑天青釉盏托

汝窑天青釉盏托,

瓷质,北宋,

高4.3厘米。

凸起的小圆台直径6厘米、

盘径17.6厘米、圈足底径12.4厘米。

现藏河南博物院。

深度品鉴

汝窑天青釉盏托,整体造型就像一个高圈足的折沿盘,中部凸起了一个圆台。圆形的凸台用于放置杯、盏、碗等,台面边缘有一圈凸起,用来规范杯盏的位置,以免杯盏从圆台上跌落。圆形凸台下接浅曲腹平折沿盘,大而高的圈足,足墙斜直微外撇。圆凸台的台壁一周装饰双层覆莲瓣形纹饰,台面上有似莲蓬一样的凹陷。通体天青色釉,釉色浅淡,匀净光润,釉面有开片,层层开片如同冰裂,十分美丽。垫烧,胎色褐灰,胎质细腻坚致。

图1    汝窑天青釉盏托及其线描图

由于釉层较薄,胎体突出的部位:圆台上的凸棱、盘沿及盘折沿处,自然就略露胎色。胎体凹陷的部位:圆台台面的仿莲蓬的凹陷处、凸圆台与折沿盘接缘处,自然就略有积釉,釉色略浓。釉色清淡含蓄,浓淡相宜,不愠不火。

宋代著名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窑器有芒。”南宋人叶寘的《垣斋笔衡》中记:“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 南宋人周煇的《清波杂志》载:“又汝窑宫禁中烧,内有玛瑙未为油,唯供御检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由文献可知,汝窑瓷器在南宋时已经备受珍视,成为“近尤难得”的稀世珍品。汝瓷传世品数量稀少,这件盏托来自于1987年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对宝丰清凉寺窑址进行的考古钻探与试掘,有确切的出土地点。[1]制作上堪称精工细作,有古朴典雅、清隽秀美之风。

此器为承托具,上可放置杯、盏、碗等,配套使用,如图一清凉寺汝窑出土的天青釉汝瓷盏托,盏托上置碗,碗有盖。 

图2    清凉寺汝窑出土的天青釉汝瓷盏托

文化解读

盏托,也可称之为茶托,“盏托”的命名强调了承托的器物是盏,而不是碗、杯等,“茶托”的命名则强调了器物的功用,主要是用来饮茶时的托具,而不是喝酒、吃饭等所用。“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茶”等俗语告诉我们,人们日常的物质生活或者精神生活,都与茶不无关系。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指出,茶可以治“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湖南长沙窑有一件青釉“茶埦”,碗内底心有刻“茶埦”二字,这是此种类型的碗用作茶碗的有力证明,岳州窑也有同类铭文的产品。

图3  中国茶叶博物馆藏长沙窑青釉“茶埦”

中国茶叶博物馆藏长沙窑青釉“茶埦”,口径14.5、底径5、高5.1厘米。

盏,《博雅》解释为“杯也”。一般指容量相对小的杯子。用来盛茶水的就叫茶盏。唐代茶盏又叫“茶盏子”,“子”为后缀字,例如“黑石号”沉船出水的长沙窑瓷碗,碗内有“茶盏子”三字。再如法门寺唐代真身宝塔地宫出土的越窑青瓷盘和碟,在地宫《衣物帐》碑的铭文中分别称为“盘子”和“叠子”,故将“茶托子”简称为“茶托”。宋代,茶托又有“盏托”、“托子”等名称。由于饮茶具有多种多样的碗、盏、瓯、杯等,若托子承托的是碗,可以称为碗托;托子上承托的是盏,可以称为盏托;托子上承托的是杯子,也可以称为杯托。但不管托具上承托的是什么,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即是饮茶之用。有的研究者据此认为,茶托无疑是最合适的统称。[2]

图4    “黑石号”沉船出水的长沙窑瓷碗

盏托,就是用来承茶盏的。文献中记载有盏托的由来,唐李匡乂《资暇集》谓:“茶托子,始建中(公元780~783年),蜀相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熨指,取楪子承之,既啜而杯倾,乃以蜡环楪子之央,其杯遂定。即命匠以漆环代蜡。进于蜀相,蜀相奇之,为制名而话于宾亲,人人称便,用于代。是后传者,更环其底,愈新其制,以至百状焉。”从这段记载来看,茶托子是蜀相崔宁之女,为了防止茶杯烫手而发明的。

孙机老师认为,盏托是用来承茶盏的。与现代用的碟子不同,其上有托圈,就像在盘上固定着一只小碗。摆上茶盏后,盏腹约五分之二被纳入托圈,从而使盏和托稳稳地接合在一起。[3]酒台子的形制则不同,它的盘心没有小碗状的托圈,而是突起一小圆台,酒盏摆在圆台上。这时的酒仅稍稍加温,并不太烫,故无须像喝茶那样,要端着托子举盏。在出土物中,酒台子常与酒盏、酒注及套在注外的注碗(又称温碗)配套;而茶具中的茶瓶是绝对不加注碗的。正像茶盏和盏托可合称“托盏”一样,酒盏和酒台子也可以合称“台盏”。台盏是酒具的专名。《辽史·礼志》记“皇后生辰仪中,大臣执台盏进酒,皇帝、皇后受盏。” 

酒台子和盏托是用途截然不同的两种器物,外形上虽有相近之处,但相异之点也明若观火、不容忽视。若依据孙机老师的观点,河南博物院所藏汝窑盏托就不能称为盏托,因为院藏盏托的形制是中部起凸台,应该称之为“酒台”或“酒台子”了。但是,古代的器物大多一器多用,可以用来盛茶水,亦可以用来饮酒水。浙江省博物馆的牟宝蕾认为由于茶托在五代至南宋时常被借作酒具,所以便有了“酒台”之名,这实际上是古代一种器皿、多种用途的情形,且其使用时间很短。至金元时期,茶具与酒具已能清晰区分,茶托与茶杯配套,而酒杯则与承盘搭配使用。[4] 

这种中间起高台式的托具在宋代当然可以作为酒具,用作酒具的最明显的例子是:1986年12月浙江省义乌县柳青乡游览亭村窖藏出土了七件錾刻人物故事银盏及盏托[5],现藏于浙江省义乌市博物馆。

图5    浙江省义乌县柳青乡游览亭村錾刻人物故事

银盏及盏托

盘托上的银花口碗,口径11.6厘米,底径4.4厘米,高3.8厘米。银碗呈六曲花瓣形,圆唇,撇口,弧腹斜收,圈足外撇。口沿内侧錾刻一周宽约0.65厘米的鎏金珍珠地缠枝卷草纹装饰带。碗内底心有直径约3.7厘米的圆形錾刻鎏金图案,圈足外侧锤刻楷书“陈官人宅用”五字。七件银碗碗心分别錾刻一幅人物图,其中五件碗心錾刻饮酒图。(线图均采自:杨之水.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卷三.中华书局.2011-1.P8-10)

第一人(线图一)束发包巾,袒胸露肚,手执酒杯,背靠酒瓮,旁边置酒樽,樽中有勺。第二人(线图二)上身裸露,斜靠酒瓮,身旁有樽、勺,右手执酒盏,酒盏倒置,似饮至半酣。第三人(线图三)束发包巾,单衫半褪,肩膀半露,身后有荷叶盖酒瓮,身旁有樽、勺、杯。第四人(线图四)仰头斜靠酒瓮,袒胸露肚,身旁一高足杯斜置,酣睡状。第五人(线图五)低头颔首,单衫半褪,袒胸露肚,背靠酒瓮,身旁一酒盏斜置,樽、勺倾翻于地,酣睡状。这五幅图案,皆描绘了饮酒时的场景。酒盛在大瓮之中,饮时先将酒倒入酒樽,再用勺将酒酌于酒盏或高足杯中。或描绘饮酒时场景,或描绘饮罢时的状态,或描绘酒至半酣、醉态酣然的状态。把饮酒的图案錾刻在银器上,并且器物上锤刻“陈官人宅用”,这无疑表明了盏及盏托是“陈官人在家宅所用”的饮酒之具。

图6盘托上的银花口碗线图

笔者认为,这种中间起高台式的盏托也可以用来放置茶盏喝茶,当然也可以称为茶托、茶盏,而不是仅仅饮酒用的酒台。例如2008年河南省荥阳市槐西村宋墓墓室西壁画图[6],图(7、8)中的夫妇对坐僧人作法图。整个墓室壁画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描绘行孝图五组。下部画面左半部分为僧人作法,其中三位僧人持钹演奏,正在进行法事活动。画面右半部分为夫妇二人对坐,桌案上两副盏及盏托齐列,还有一个香炉,炉内一炷香,香烟馥郁,烟雾袅袅。桌后面一位侍从手持执壶。在如此庄严肃穆的场合里,夫妇二人不可能在这么重要的法事活动中饮酒。由此可见,盏、盏托、执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器物组合,夫妇二人一定是在喝茶。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个盏托中部是起高台的,盏托的底部很小,可以称之为斗笠状。

图7  2008年河南省荥阳市槐西村宋墓墓室西壁图,

原址保存。

图8    2008年河南省荥阳市槐西村宋墓墓室西壁图,

原址保存。

比较研究

一、“百状”盏托

图9    唐代素面淡黄色带碗琉璃茶托

唐代素面淡黄色带碗琉璃茶托,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真身宝塔地宫出土,法门寺博物馆藏。碗口径12.6厘米,高5.2厘米,托盘径13.8厘米,高3.9厘米。

图10浙江临安晚唐水邱氏墓出土的白瓷带把杯茶托

浙江临安晚唐水邱氏墓出土的白瓷带把杯茶托,口径8.2厘米,托径16.6厘米,中央为凸起的圆形托座,座面边沿凸起,可以防止杯子倾倒。

图11    耀州窑博物馆藏五代耀州窑青瓷带盏茶托

耀州窑博物馆藏五代耀州窑青瓷带盏茶托。

图12   清凉寺汝窑出土北宋圆盘形覆碗盏托

清凉寺汝窑出土北宋圆盘形覆碗盏托,高5.8厘米、托径5.4厘米、盘径19.2厘米、圈足径11.2厘米。宽平折沿式圆盘中部凸起一似覆碗形台,高圈足外撇呈喇叭状。

图13    清凉寺汝窑出土北宋圆盘形盏托

清凉寺汝窑出土北宋圆盘形盏托,高5.8厘米、托径8厘米、盘径16.3厘米、圈足径7.6厘米。圆盘式托盘上起一碗,下部接较矮的外撇圈足。

图14  清凉寺汝窑出土北宋五曲葵花形盏托

(侧视图、底部视图)

清凉寺汝窑出土北宋五曲葵花形盏托,高6.8厘米、托口径7.3厘米、盘径16.4厘米、圈足径7.2厘米。五曲花瓣式盘中部起一碗,下接外撇的高圈足。盏或碗放在这种盏托上,盏或碗的腹部以下可以稳稳当当的坐在里面,上半部分露在外面。

图15    清凉寺汝窑出土北宋盘形盏托

清凉寺汝窑出土北宋盘形盏托,高2厘米、托径6.6厘米、盘径18.4厘米、底径17厘米。敞口式浅盘,平底,盘中心有一个凸起的圆环,用来承托碗盏。

图16    汝州张公巷窑金代盏托

汝州张公巷窑金代盏托,高2厘米、口径15.8厘米、底径13.1厘米。折沿式圆盘中部起一个矮外撇口式托,托口的沿面为涩胎。

二、《资暇集》里,自从防止烫手的盏托出现之后,“后传者,更环其底,愈新其制,以至百状焉”。“百状”是指唐以后茶托造型的各式各样,这是由配套的饮茶具的造型决定的。前文列出各种各样的盏托,托盘为普通圆盘式、葵花口式、花瓣式等,托台有凹下去的,有凸出来的,凸台也有不同,有普通的周围略起棱式、覆碗式、莲蓬式等。

材质也有不同,有银质、瓷质、琉璃质地,也有漆质地等,不同质地有贵贱之别。玉、金银材料珍贵稀有,价格昂贵,这类茶酒器的拥有者和使用者往往比较尊贵富有,而漆木、陶瓷材质相对容易得到,价格也相对低廉。从古到今,人们对奢华多少有所贪恋,对权势多少有所倾慕,这种心理造成了金银器质地的造型成为陶瓷质地造型追捧模仿的典范。陶瓷器的起棱分瓣等不管是造型或是刻花印花装饰,都是在表达对金银质地同类器物的移植和取法,虽效果不及金银器的细致到位,但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陶瓷质地的智慧和才华。

三、这种茶盏作为器物在普通生活或仪式中社会功用的延续。

宋代的墓葬壁画中,夫妻对坐或王武子行孝图中,茶盏是重要的媒介。在当下的生活中,拜师学艺时、结婚的新人在改口称呼对方的父母双亲为“爸爸、妈妈”时,都要有个仪式——端茶。 若有人问,“问什么要端茶?”你肯定会这样说:“这没什么呀,很平常的,端茶是应该的,为什么不端茶?”很少有人问这样的问题,这是不是古老的习俗、仪式在我们生活中留下的影子呢?

法国小说《小王子》里说,“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个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端茶,这种具有强烈仪式感的风俗习惯,为一个看似普通的日子和动作,标定了其背后的精神内涵,使平凡的生活散发出爱与尊敬的光芒。传统文化就像树根一样植于我们内心及周围,成为我们司空见惯的日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区别于美国人、欧洲人甚至是日本人、韩国人等其他各个民族使我们成为现在这个群体,自远古一路走来,我们就像是时间在这片土地上的作品,带着自己悠久历史积累而来的风俗、仪式、习惯等等,如同基因一般,生而具来,难以更改。

趣味猜想

现在的生活中,您会用到带托具的器皿吗?除了瓷器,玻璃器,还有哪些材质? 有什么具体功用?

相关链接

一、河南博物院藏的七件清凉寺汝窑瓷器

(1)1987年10~12月,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首次对宝丰清凉寺窑址进行了考古钻探与试掘(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宝丰清凉寺汝窑址的调查与试掘》载于《文物》1989年第11期),确认宝丰清凉寺窑址规模在25万平方米以上,发掘区在清凉寺村南的河旁台地上。在200平方米的试掘范围内,出土了大批窑具、瓷片和各类较为完整瓷器300余件,这次发掘虽没有找到汝窑遗址中心烧造区,但在一个直径不到1米的灰坑中,意外挖出了较为完整的瓷器30件,内有10件较为完整的宋代汝窑器,河南博物院辗转收藏了其中的五件。除了本文介绍的盏托,还有鹅颈瓶、盘口瓶、洗、盘各一件(图17)。

图17    1987年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大营镇

清凉寺村汝窑址出土

(2)1989年3月29日,宝丰县大营镇蛮子营村农民欧阵廷、欧国政和李本顾等人在村东取土时发现一窖藏瓷器,报告了县文化部门,窖藏共计出土了47件汝瓷(赵青云,王黎明《河南宝丰发现窖藏汝瓷珍品》载于《华夏考古》1990年第4期)。其中有两件汝瓷于1997年由宝丰县文管所调拨河南博物院。  

图18    1989年宝丰县大营镇蛮子营村出土

二、汝窑的发现及研究

(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宝丰清凉寺汝窑》,大象出版社2008年;

(2)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汝窑与张公巷窑出土瓷器》,科学出版社2008年;

(3)故宫博物院编:《汝瓷雅集——故宫博物院珍藏及出土汝窑瓷器荟萃》,故宫出版社2015年;

(4)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编著:《梦韵天青:宝丰清凉寺汝窑最新出土瓷器集粹》,大象出版社2017年;该书记载了最近的新发现。

为了配合汝窑遗址展示馆的建设和遗址展示的需要,自2011~2016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汝窑进行的六次考古发掘,取得的新发现和重要收获。新发现主要包括:大型玛瑙石的出土,素烧器堆积和素烧器的出土,素烧窑炉的发现以及“类汝瓷”的出土,元明窑炉及器物的出土等等。

(5)郜现营 吕成龙主编《中国汝窑学术论文集》,河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该书收录了1949年以来文博、考古等方面专家学者以及汝瓷爱好者、研究者发表的论文83篇。包括汝窑窑址发现与传世汝瓷,相关研究成果和科学技术测试研究等,较为全面、客观的反映了汝窑研究的相关情况。

三、汝窑遗址的展示

宝丰县清凉寺汝官窑遗址展示馆,主要对第六至第十四次考古发掘的主要遗迹进行保护和展示,于2017年10月19日正式开馆,集中展出了千余件在此发掘出土的文物,有利于宝丰清凉寺汝官窑遗址文物本体保护和展示利用,使公众能够近距离走近汝窑,触摸历史,感受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 

四、现在藏于日本京都大德寺的《五百罗汉图》, 是南宋明州(今天的浙江宁波)惠安院僧人义绍,从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开始,化缘十年,委托画家林庭珪、周季常两人绘制,并舍入寺院的画作,总数达100幅,其中《备茶图》与《吃茶图》两幅画作生动反映了南宋时期江南地区寺院僧人备茶、饮茶的情形。

审安老人《茶具图赞》作于南宋咸淳五年(1269年),线描了宋代饮团饼茶常用的茶具,并以官职相称,加以赞文。这12种茶具即茶焙、砧椎、茶碾、茶磨、茶杓、茶罗、茶帚、茶托、茶盏、汤瓶、茶筅和茶巾。

相关推荐